2)第184章 粮食和石油_重生之第二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行不通的,然而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没有看到历史结局的德国高层却是鲜有人能洞悉这其中的玄奥。军事巨匠施利芬所提出的以他名字命名的覆灭法国的计划从宏观的起因推想到具体的战略规划都做了详尽至极的说明,看似无懈可击、整整有法,但这却是一个建立在沙滩上的豪华摩天楼:国际形势、军备技术、战争格局等等因素都决定了这个计划在1914年实施起来都只能是仿佛触手可及、但却最终只能是冰冷坚硬的水中月镜中花。决定西守东攻的关键性因素——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同志尚未发力,俄国的衰败倾颓也没有在日俄战争中体现出来,整个欧洲对俄国的认识仍旧笼罩在拿破仑东征覆灭的浓重yin云里,清英着实无法提出他酝酿已久的西守东攻的不败策略。更何况施利芬乃是德国国内首屈一指的天才战略家,如果清英跑去否定他倾注毕生心血所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那么非但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在清英和陆军之间划出一条不小的伤疤。

  在这种情况下,清英只能暂时把从战略层面上改变第二帝国命运的打算束之高阁,等到一切都水到渠成之后再行提出他的想法。而在战术层面上,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已经表现得足够优秀,机枪、迫击炮、堑壕铁丝网体系等武器装备的小修小补也完全可以在日俄战争以后顺理成章的引出。因此清英在现阶段所能做的,只能是在为战争提供动力的辅助领域上下功夫,经过一番思量之后,他的目标瞄准了粮食和石油。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德国之所以能在大战前登临欧洲第一的宝座,和他庞大的人口基数密不可分。截止到1910年,德国总人口已经达到6500万,远远超过了英国的4500万和法国的3900万;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为这个国家创造了超过不列颠的财富,也为之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本可供战争的消耗。然而人口却绝对不是越多越好,因为人只有在填饱了肚子之后才能去做事;历史上第二帝国之所以会在东线战胜俄国之后反而从内部崩溃,粮食的匮乏绝对是最主要的诱因!

  德国是农业大国不假,其位于中欧平原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能用超过半数的国土面积来进行耕种,然而基于他们庞大的人口总数,每年所产粮食的富余量绝对不能算多。而一旦战事开启,田间耕作的庄稼汉们都加入了军队,粮食不足的问题就会一下子凸现出来。1913年德国燕麦的产量有44亿公斤,到了1916年就只有29亿公斤,足足降低了三分之一;而在德国崩溃的1918年,粮食危机更是达到了濒临绝望的边缘。德国的粮食究竟匮乏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可以从公海舰队

  请收藏:https://m.zp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