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8章 郭二_四合院里的火车司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说了,咱们包乘组出车,吃喝从来不分家,都是一个集体的同志,有了好东西,肯定要分享。”

  郑师傅的记性很好,几乎把李爱国的话背诵了下来。

  他的记忆力在随后更是令李爱国惊叹。

  郑师傅甚至连津城车站哪里有豁口都搞得清清楚楚的。

  “从这边走,不进出站,一般不会遇到路风办的。”

  郑师傅指着铁丝网上一个破洞说道:“这里距离城郊的一个黑市也很近。”

  “得,您是老师傅,我跟着您。”

  跟在郑师傅的身后,七拐八拐,在小巷子里东串西串,李爱国来到了一处荒郊野地。

  “这里就是黑市?还真是不背人啊。”

  李爱国看看光天化日下,讨价还价的那些商贩们,啧啧称奇。

  跟京城的鸽市相比,津城的黑市,就跟闹市区一样热闹。

  卖货的的摊位摆在路边,买货的大摇大摆的闲逛,有几个甚至还在跟卖货的高声讨价还价。

  要是挪到京城,这个黑市早就被冲了。

  郑师傅:“这还得从明朝说起,天津卫设卫筑城,老百姓主要是官兵和家属,擅长舞刀弄枪,带兵打仗。”

  “后来,漕运、盐运发展起来,城中的主流大众,是靠卖力气混饭的脚行搬运工。”

  “这些人大都是莽汉,发生了摩擦,那就直接动家伙,有什么算什么,扁担、棍棒、扎枪、大刀片、斧头、砖头瓦块、卖肉的刀、做买卖的秤杆子……,谁也不含糊谁。”

  “即使是解放后,上面整治了几次,社会治安也没四九城好。”

  说着话,郑师傅凑到一个卖大米的摊位上,讲起了价格。

  津城黑市上的大米一毛四分六,比京城便宜两分钱,而且还不需要粮票。

  这一来二去,一斤大米捎带回京城,至少能挣五分钱。

  帆布袋里能够装二十斤大米,这一趟的外快就是1毛钱。

  李爱国也跟着买了二十斤大米,刚准备离开,看到旁边有票贩子收购全国粮票。

  卖粮票的小伙子是个小黑胖子,粗布短衫打扮,脚下放着一提篮的鸡蛋。

  “南来的,北往的,这边瞅,这边瞧。”

  “父老乡亲,老少爷们,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特价大酬宾了,3斤全国粮票能换1斤鸡蛋。”

  一时间有不少人围了过去,拿着粮票换鸡蛋,小黑胖子脸上乐开了花。

  李爱国笑道:“这小黑胖子倒是有生意头脑,在供销社里,就算是加上鸡蛋票,1斤鸡蛋也只需5毛钱。”

  “”一斤全国通用粮票,能换两毛钱。

  “这货转手挣了1毛钱。”

  郑师傅把鼓囊囊的帆布包挎在肩膀上,道:“他啊,名叫郭二,解放前在津城南市“三不管”戏棚子说相声,解放后讲究自食其力,说相声那帮人都进了厂,他在厂里面干了几天,受不了约束就跑了。靠着在黑市上倒卖点小玩意过日子。”

  “你跟他很熟?”

  “算不上,你别看郭二的嘴皮子溜,在这黑市上算是难得的老实人,不坑人不骗人,名声很好。”

  郑师傅笑着说道:“我以前也跟他换过鸡蛋。”

  “是吗?”

  李爱国心中一动。

  以后要是长跑津城这条线,经常捎带东西的话,自己出面太显眼了,还是得在津城鸽市上物色一个代理人。

  要是郭二真像郑师傅说得那样老实可靠,倒是个合适的人选。

  不过这种事不能着急,还要再多接触几次,摸清楚对方的底细。

  李爱国也拿出3斤全国粮票,换了1斤鸡蛋,跟郭二闲扯了几句后。

  眼看时间快到了,便和郑师傅一起回到车站。

  此时正是乘客登车的时候。

  张雅芝站在门口,看到李爱国过来,忙紧了紧风纪扣,抿着嘴冲着他轻轻一笑。

  “李司机,还没有休息?”

  “出去跟老郑转了一圈。”

  “我等会就交班了,咱们宿营车见。”

  张雅芝只顾着说话,手脚慢了下来,后面的乘客拥挤了过来,车厢门口顿时混乱了起来。

  李爱国没有再多说什么,回到了宿营车。

  请收藏:https://m.zp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