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普章—攻城战(还在开会)_楚定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防工程,主要指保障国家军事行动顺利进行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生存力以及阻碍敌军行动并增大其伤亡率的各种工程设施。中国古代的国防工程基本上是以城池、长城为主体的筑城体系。城池筑城体系,就是以墙壕为主体,与其他工程设施及保障设施共同组成的环形防御工事,即封闭型的点式筑城;长城筑城体系,是在城池筑城体系基础上发展而来,即开放型的线式筑城。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把城池看作是重要的国防设施之一。如《管子·权修》中说:“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武器),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伍子胥的话:“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以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墨子·七患》说:“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尉缭子·守权》说:“池深而广,城坚而厚,士民备,薪食给,弩坚矢强,矛戟称之,此守法也。”这些说法的共同思想,都是把城池、武器和粮食看作是国家设防的基本内容。春秋时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对高耸的城墙和深广的壕沟无能为力。依托城池作战的守军,只要有必需的守城武器和足够的粮食储备,以有限的兵力就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抗御住优势敌军的进攻。因而,为了保存自己,各国诸侯竞相增修、新筑和扩大自己的都城,同时还在敌国主要方向的战略要地构筑军事据点,派军戍守。当时称这种据点为“塞”。如晋君“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使女宽守阙塞等。各国大夫乘机也在自己的领地、采邑筑城,于是在春秋时期出现了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筑城高潮。如鲁国仅新建城池就有19座,吴国在阖闾之后有文献可查或有遗址可寻的城池就有18座。但当时人口尚少,亦不密集,如《战国策·赵策》所说:“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城内各居民点遗址出土过大量农具,各居民点间亦尚有大面积没有建筑物的空旷地,和城外居民的聚落遗址相比,没有显着的区别。说明当时大多数城内居民仍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这时的城池,除大的都城外,一般城池还不具备足够的经济性质,严格地说,还属于设防城堡性质,尚未形成商业比较繁荣的城市。

  随着铁工具的逐渐推广和普遍使用,至战国时,农业已发展为犁耕农业。这扩大了与手工业的分工,从而引起商品、货币关系迅速发展,于是城池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大的都城,由政治、军事性质为主,发展为在经济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城市”。从考

  请收藏:https://m.zp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