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二章 春秋无义战_大宋超级学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啷!’传来,这个声音令每个士子都摒住了呼吸,这是报题声,题目只出现一次,看不清就得拉铃了,可那样势必会引起监考官的不快。

  铃声到了范宁面前,士兵出现了,他举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就是今天的议论题题目。

  《春秋无义战》

  果然和自己脑海中的记忆一样,没有偏差,范宁稍稍松了口气,提笔在稿纸上写了下今天的议论文题目:《春秋无义战》。

  这是《孟子.尽心》中的一句话。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伐,上伐下也,敌国不相争征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道义的战争。最多也就只是这一国或许比那一国要好一点......

  关于怎么理解孟子这段话,一直有各种注释。

  孙子在《孙子兵法》一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范宁却想到了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这段话的理解。

  《春秋》每书诸侯战伐之事,必加讥贬,以著其擅兴之罪,无有以为合于义而许之者。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则有之,如召陵之师之类是也。

  不过从范宁的个人态度,他并不是很赞成孟子这番话。

  没有春秋的混战,怎么会有战国七雄?没有战国七雄,怎么会有秦朝的统一?没有大一统的基础,怎么会有中国的再一次崛起?

  历史自有其规律,要是大家都遵从义而不战,诸侯国们和和气气保持两千年,那后世的中国就是一盘散沙。

  从历史唯物论来说,春秋确实无义战,但这种战争却是必须的。

  不赞成归不赞成,但范宁还是要遵从大义,写一篇能让他得高分的议论文。

  这篇文章范宁已经准备很久了,略一沉吟,范宁在稿纸上写下了他的议论文。

  虽然宋朝的议论文并不像明清八股文那样拘泥于格式,但在科举中,一般都会开宗明义,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也是没有办法,审卷官要面对成千上万的卷子,一般不会有太多耐心仔细帮你推敲,一般看到一半,考生还在啰啰嗦嗦,不知所云,这种卷子就直接判死刑。

  必须在开头两三句话就抓住审卷官的眼球。

  范宁之前至少准备了三个方案,他一直拿不定主意,这一刻他最终决定,用朱熹的注解来作为自己的开头。

  《春秋无义战》

  《春秋》每书诸侯战伐之事,必加讥贬,以著其擅兴之罪,无有以为合于义而许之者。

  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则有之,如召陵之师之类是也。

  夫所谓义战者,必其用天子之命者也,敌国相争,则无王矣。

  人称之斯师也,何义哉?

  此《春秋》尊王之意,而孟子述之以诏当世也。

  盖曰,夫《春秋》何为者也,夫《春秋》假鲁史以寓王法,拨乱世而反之正

  请收藏:https://m.zp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