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二十七章 好人坏人_城姬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属冶炼原理、金属性质为主;大型民生工程所在的地方,会传授桥梁设计、水利设计的内容;集团耕作的农业大区,像是鄱阳大学,就是以耕作类的知识,比如育苗、神农精华配比知识等等为主。

  当然,受制于“教授”数量,只有最顶级一部分大学,真正各领域的“大师”,而且基本都是工部下派出来的“教授”,至于其他大部分这类大学,都还是照本宣科,全靠天赋。

  反而精于账目统计、刑律分析、经义解读、人力规划等等,直指科举科目的大学,不仅教学资源更丰富、而且也更受欢迎……

  毕竟这些才是“文人”最容易转型的方向,而且一看就是和“出仕”有关,随着科举的出现,学考也渐渐被楚国重视。

  庞统的意思,就是将工部的“补员”,下放到学考中、或者下放到大学中,而不是和科举混在一起,难为科举、也难为工部。

  也就是将工部,置于“大学之上”的位置,而不仅仅楚国朝廷的一个部门。

  白图也已经理解庞统的意思,正在与六部商议此事……

  不过这时看了看科举试卷之后,柳毅有些为难的问道:“楚王殿下,我家将军也一直想要效仿强楚,只是……外臣稍有不解,不知楚王殿下可愿屈尊解惑?”

  “若是科举之事,但问无妨!此举利在千秋,众位若是能够说服自家,本王也是乐见其成的。”白图一副很仗义的样子。

  之后楚国肯定也会四处宣传,今后如果中原、北方也有科举,相信由此入仕的学子,也会对白图在心里留下感激的种子。

  “楚国的科举,似乎……过于追求才能,而对德行很少考量,甚至并没有限制报考者的身份,楚王殿下就不担心,将来楚国官场会……走样吗?”柳毅的语气没什么嘲讽,而是真的不明白的样子,还一直斟酌用词。

  “柳先生这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楚国的科举,的确宣扬的是有教无类,然而之所以楚国敢让所有人报考,却是刑部的功劳、或者说是刑部所担的风险……如果真是作奸犯科之人,未被发现罪行、未被通缉,还能够参加科举,又怎么会是科举的错?当是刑部之过!若是没有作奸犯科者,又何必需要人举荐?

  至于中举入仕之后,行事有悖《楚律》、有悖楚官之道,也自有吏部查访,若是行奸佞之事而未被发现,同样是吏部之过,而不是科举之过。科举本身,只是公平、公正的选拔手段而已。”白图长篇大论的解释起来。

  其实也是因为楚国的情况,已经和其他地区不同……

  汉代对于民间的犯罪很“谦抑”,因为他顺应了宗族制,将基层的裁定权交给宗族自身,只要不是闹到官面上,“些许小事”宗族自行裁定就是。

  也就是朝廷根本不知道谁是“坏人”。

  那么需要“好人”的时候怎么办?

  自然就是找有验证的“好人”,来推荐其他“好人”,这种对基层宗族制的倚重,也符合儒家的道德观。

  “谦抑”是律法的原则性之一,《楚律》也讲“谦抑”,不过刑部改革却极力要将民间的审判权拿回来,不允许任何人染指。

  故而楚国的情况不同,楚国不是要好人互相推荐,而是要将坏人统统找出来……

  能在外面溜达的,除了逃犯就是“好人”,如果有“坏人”躲过了朝廷的耳目,那说明刑部的工作有问题!

  至于逃犯……有户籍制度跟着,想要隐藏逃犯身份,在楚国可没那么容易。

  之所以问这个的是柳毅,也是因为辽东之前被“名士”们忽悠瘸了。

  请收藏:https://m.zp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