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0章 大明朝的义务教育体系_大明太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台,不知是哪位堂官当面?”

  “这位是文渊阁大学士兼通政使陈公。”

  这李庆一听是陈云甫,顿时眼里就冒出了光,连道:“原来是大学士,学生见过大学士安。”

  大明虽大,可士族杏林陈云甫的名声却是早已传遍,谁人不识这位朝堂新星,又有几个不羡慕的。

  可以说都将陈云甫当成了偶像和人生目标。

  “不用多礼了。”

  陈云甫继续负手前行,一路走进这院中凉亭,问李庆道:“本官听此处皆读书声朗朗,恰是工读课学时间,缘何你们几人在此闲聊?”

  李庆忙道:“回大学士话,学生等人于此是教书的。”

  感情这几位是老师,不是学生。

  这下陈云甫更觉亲切,招呼几人落座。

  “好好好,缘是为人师表,甚善。”

  “眼下这太极书院有多少学生啊。”

  李庆答道:“三百七十八人,自六岁孩提至及冠青年具皆有之。”

  “平日里都学什么啊。”

  “四书五经圣人遗泽,还有一些先贤巨著。”

  李庆回答完,顺势提请道:“再过一刻钟,孩子们便要下课,不知下堂课可否请大学士莅往,给孩子们上一课,学生想,孩子们能有大学士亲自授课,一定会很高兴。”

  陈云甫脸上的微笑顿时僵住,继而有些尴尬的摆手。

  “不了不了。”

  你要说让自己去教政治或者经制还凑合,教四书五经?自己肚子里那点墨水还不如一个七八岁孩子呢。

  可是这李庆也真够没眼力见的,以为陈云甫是在谦虚,又请一番。

  “学生知道大学士时间金贵,本不该打扰,但见孩子们一直以来都求学若渴,大学士又是世之大才,这才斗胆,还望大学士不吝赐教。”

  说罢一揖到底,可把陈云甫给弄得没有办法。

  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只好硬着头皮应允下来,不过还是跟了一句。

  “先说好,本官不谈四书五经,只是闲白几句。”

  “多谢大学士。”

  李庆才不管陈云甫教什么呢,哪怕陈云甫只是随意闲白,在他眼里都足够自己这群人受益匪浅了。

  这多少沾了点迷信权威啊。

  一刻钟的时间过得自然很快,随着一声声磬响,原本还热闹的读书声瞬间被一阵阵下课的动静所替代,不少七八岁、十来岁的孩子更是涌出课室,疯闹起来。

  还别说,这般景象倒是让陈云甫一阵恍惚,似乎回到了自己当年上学时的学校。

  “在这上学,孩子们需要交学费吗?”

  李庆摇了摇头:“这些孩子当初都是北平府学和各处县学的,后来府县两学停办之后,便集中到这里工学,不用交钱,不过学院在南郊有两百多亩地,每逢农忙的时候,孩子们要去做农活。”

  以工资学,这是义务劳动和义务教育相结合啊。

  陈云甫顿时来了兴致,有些惊奇的说道:“这主意是谁想出来的?”

  李庆没说话,不过身后一个叫甄庸的却接了话。

  “回大学士,这正是士忠五年前向教谕提出来的。”

  这时候董伦跟了一句:“怪不得呢,我说我那时候在这上学的时候怎么没有这般好事。”

  说罢轻笑起来。

  听到这主意是李庆提出来的,陈云甫对面前的李庆表示赞许。

  “不错,很不错。”

  “不敢当大学士赞誉,学生只是有感北平民生贫弊,家家户户无力资助孩提读书所以才有此想,何不如以工资学,便能收纳更多的孩子助其读书识字。”

  “甚好甚好。”陈云甫连连点头,又问道:“那如此多的学生纳入学院之内,这每日吃饭的问题可怎么解决?”

  “皆有北平府承担。”

  大明的教育在这点上值得点赞。

  规矩是朱元璋定的。

  府县州学的学生,每天中午一餐都可以在学堂吃,由当地衙门一力承担,不可收取钱财。

  这也是为寻常百姓家减压。

  “这北平府,倒是干了件实事。”

  请收藏:https://m.zp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